游记随笔,旅行游记散文随笔
一、丽江游记随笔散文
丽江游记随笔散文1
丽江,一如它的名字般浪漫多情,让向往它的人们在梦中千百次不期而遇。一直把这个美丽的高原姑苏当成梦想之旅,偶然的机遇让我实现了这个多年的愿望,终于成行了昆、大、丽之旅。
按行程安排,第三天应该是去玉龙雪山。我估摸着也只能去拍拍照吧,决定放弃。这是个令所有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很多人都是冲着玉龙雪山去丽江的,可我的最大目标是古城。放弃了去玉龙雪山的机会,就为能自由倾听丽江的声音,感受古城的浪漫,体验古镇的风情。
清晨,我独自从南门闯入古城,像一场还没醒的梦般,一进入古城,立即感觉到了另一片天地,眼前呈现出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古城街道建筑依山就水,顺其自然,无数小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恍若迷宫。城中各处自成风景,店铺林立,各式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小桥、流水、人家,杨柳随风的街巷,一个人漫步在古城中,更有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还没闹醒的古城有着另一种清新的美,沿着被脚板和岁月的风雨打磨得发亮的五花石板路漫步,仿佛来到了梦中。在这里,必须有更多的想象,迷宫一样的巷子总深藏着一些意外,走过一座小木桥,绕过几家还没开门的纳*族店铺,就在我以为走进了胡同尽头的时候,一条小巷的入口又在一侧洞开着。
一幅纳*族象形文字的招牌在空中飘逸,原来里面是手工制作纳*族风情文化衫的店铺,老板还在紧张地制作着客人需要的各种纳*族手工艺品。对面的店铺,用红色的木格子窗装饰着,屋内幽暗静谧的竟是欧味十足的咖啡馆,中外游客坐在脚下是流水的铺面里呷酒聊天,真如神仙一般。一家一家紧挨着的客栈别具特色,但绝对是丽江独有的风格。还有几家索性将桌椅放到了店外,游客们围着品美食畅谈着心中的感受,生活悠闲自得莫过于此了。远处酒吧里传来沧桑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飘泊的故事,每一个来丽江的人都是来寻梦的,那歌声中有太多让人感动的遐想------
丽江的风情在女人身上体现得最美的是披肩,无论什么年龄的女人在古城中披上一条印花披肩,就有一种婉约、妩媚之美,低眉的温柔尽显无余。因为丽江独特的高原地势,早晚凉午间热,所以女人都备有披肩防寒,正是这独有的魅力将女人的风情在古城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披肩成为丽江的名片,每个店铺都用它作为招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沿着街巷一直向北,有巷子就前行,边走边逛,大约一个小时,到了丽江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著名的纳*族集贸中心,丽江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南方丝绸之路和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集散地就在丽江。四方街商铺林立,人流不息,四方街的街面宽大,四周由几十家古老的店铺围成。当地出产的各种土特产品、亮锃锃的银制器皿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纳*族手工艺品,让游客们细细玩味。虽然商业气息浸染了古城,但它的容貌依旧不改,成为游客向往的圣地。
心中的丽江有太多的迷离,走过也只为一次圆梦。
丽江游记随笔散文2江水清清,流不尽多少繁华如梦;岁月绵绵,道不出多少尘事如歌。行走在彩云之南的明珠里,仰头望天,丝丝缕缕的白云,湛蓝湛蓝的天空,但心底却莫名地掠过那纷纷扰扰的清冷。
清晨迎着朝晖踏雾而来,湿湿的石板路上还留着昨日的倦怠。如诗如梦的丽江一如伊人回眸时的灿烂,有微风安静掠过,有薄雾轻舞缭绕,有我把长长的背影留给时光。偶遇三两游人,但惺忪睡眼中却可以看出一份惊喜,一如朦朦胧胧中的妩媚,和着一份柔风在袅袅婷婷的江水中荡漾。
提一缕青衣,款款走来的是畲女孩。看不懂的服饰,使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但那一抹悄然回眸的明媚却一直靓丽了我的心房,一如一簇花香瞬间弥漫开来,婀娜多姿的凤凰花,溢满了流动气息的芳香;那烙满时光印痕的红豆杉木门,镌刻着时光的沧桑,岁月的无痕;山坡上大片诱人的烟叶,洁白寂寞的山茶,深深浅浅的小巷,流畅,简单,却如此暖洋洋;大群小燕子落在电线上,窃窃私语……
我心如莲,放纵的开放,坐在温暖的晨光中,我独领着丽江的温柔。
一个人的丽江不再寂寥,耳畔飘来一份嬉笑和悠扬的笛声。那江水有层层涟漪跳跃,那一池碧水顷刻间丰盈了清晨的清冷和安静。细细的笑语声,好像什么都那么柔软易破,怕我的一声问候打碎了这份清静幽雅的晨梦。
低檐石廊,青瓦白墙。又与江南的水乡在风格上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丽江沉淀的是悠久的沧桑和亘古的悠长。江南吴音似乎不如这里的果断,毕竟这里是滇王的旧梦场。
潺潺流水,小桥弯弯,曲转回延,波光倒影,载动着岁月镂刻的隽永,雕刻着时光默念的沧桑。独步踏在长满苔藓的石阶,仿佛踏着久违的思念,听着自己轻盈的脚步,那仿佛是经年的梦,而在此刻终于圆梦。
谁把一路清歌洒在断桥?谁把一叶扁舟在清丽的江水中荡漾回旋?谁把满地金色的思念碾磨在柔软的时光中?此刻,我好像融入无尽的历史时空中,忘记了我,忘记了他,忘记了人……
兴之所来,就把一个人的丽江在此刻升腾为一份繁华。迎着朝霞拼一首小诗郎朗读起……
小月清霜已仲秋,
桥下溪花散清愁,
流尽相思独倚楼。
水皱金波化枫醉,
人间芳菲转此头,
家远客旅梦轻柔。
这清冷,这辽远,这风情,让相思寄与何处?寄与何人?
谁的梦里彩蝶翩翩,谁的诗行蒹葭苍苍。
我只是一个人的'游走,一个人的丽江,无论远望还是低首,眼眸深处尽收的就是那份柔和静美的恬淡,于我心宁和,于我心安然。
游走的脚步窸窸窣窣,有柔风拂面,有微波荡漾,但是转身,渐行渐远,远离了主街,远离了小巷,也仿佛远离了喧嚣,远离了尘世。红尘中的挂念,一下子都成为了虚无,我是谁?谁是我?
醉了吗?醒了吗?
听一曲禅语蛙鸣,赏一幅雪山柔情,品一叶孤帆远景,望一岸碧色柳青,飘一缕茶香韵味,弹一段陶然醉音,于是心开始在此刻怵然间恬淡,一如远山的一抹清丽。
喧闹了一夜的丽江,此刻安静的深睡。灯火辉煌闪烁的各类酒吧也依稀陆续恢复了一份安静,天地间,有我在独行。
渐渐的,一抹霞光点缀了雪山,辉映着晶莹剔透的绵延山峰,宛如佛光初成。苍山洱海,大理南滇,都不及这里的这份安宁。于是在想,千百年来的变幻,有谁能预见呢?人如蝼蚁,在历史的天空中会如何闪现呢?
这些还是交给后人去记载吧,虽然已成了旧模样,虽然斑驳的痕迹写满了世事更迭,但丽江的婀娜多姿,丽江的婉约传神,丽江的丰腴和清冷依然在此刻默默承载着一份温暖与厚重。
一个人的丽江依然流淌着古典的明媚,无论在时光中怎样打磨,重逢的人还会再重逢,就如一个人的丽江古城。
丽人袅娜自娉婷,
江水滚滚深涧鸣。
古风质朴心不老,
城外青山带雪晴。
丽江游记随笔散文3在彩云之南,在遥远的云岭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丽江。丽江是古羌人的地方,是少数民族纳西人的故乡。丽江古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秋天是丽江最美的季节。在远处玉龙雪山的俯瞰下,似黛的青山,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美丽的白云,皎洁的雪山,梦幻般的净水,色彩缤纷的树叶和花朵,唯美而婉约,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丽江古城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五花石铺地,道路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据说,如果是在阵雨过后进古城,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五花石的路径就像一条五彩斑斓的“花道”伸向远方,美不胜收。
古城以水相牵,以桥相引,民居依水而建,河水绕城而流,丽江古城既是一座水城,也是一座桥城。石拱桥、石板桥、栎木桥,桥桥相连。水,对古城来说,是脉络,是血液,是水,使古城充满活力,水给古城平添秀色。可以说,没有了水,丽江古城将失去一半的妩媚与灵巧。在古城丽江,天地造化间,城和人互相滋养、互为依托。无论是代代传承、默默劳作的居民,还是来自八方、匆匆而过的游人,在静听花开花落、感受光阴流逝的同时,也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美丽、善良,增添着古城的魅力。丽江的水格外清,丽江的山格外绿,丽江的天格外蓝。丽江既无高大围城,也无阔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之美。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丽江人以胖为美,以黑为贵,称呼英俊潇洒的小伙叫“胖金哥”,美丽动人的姑娘叫“胖金妹”。这里是滇、川、藏的交通要道,是著名“茶马古道”中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文化发达。到今天,古与今的文化,古与今的物质,古与今的习俗都被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丽江。丽江,一个悠闲自在的城市。我们可以在长着青苔的石板路上走走停停,看老房子檐上挂的红灯笼;我们可以在小院里的木藤椅上半躺,享受一下温暖的阳光;我们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酒吧中举着鸡尾酒,等待一场浪漫的艳遇。一米阳光,一弯碧水,一片青瓦,这样一座城,真得可以让人得以静享时光的流淌。真想在这静美的地方,寻一处居所,与朋友相聚,早上爬爬山,下午喝喝茶,晚上看着星星说月亮。坐在四方街的百岁坊,听说,这条街上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位百岁老人。这里的人长寿,除了百姓善良、民风淳朴外,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直接有关,人们享受秋日里高原清新的空气,吐纳中,人也少了些许杂念。行走丽江的青石街中,你可以随意听到溪流水叮咚声响,就如在欣赏一曲古雅的古筝。听见沿街潺潺流动的水流,年复一年地吟唱着小曲,不倦地踏歌而去,是那样的平和婉约,让人觉得生活就像古城街上的石板,一块一块拼成,也像古城的清泉,不缓不急地向前流淌。你听,若隐若现的纳西古乐声和着街边的流水,向你缓缓走来,舒缓平和的曲调,安详宁静的风格,在秋的黄昏抚平心灵的忧郁。那是纳西人在用古老的乐章诉说一个关于生命的哲理,它赞美神的辉煌,歌颂人的智慧,缠绵委婉,典雅深厚,在古老乐声的熏陶中,有不知身在仙境,还是在凡间的感觉。如此的神秘和美丽,将丽江演绎成如诗如画的圣洁之地,撩拨着已被都市尘埃掩没的心,飞向银白的雪山和碧绿的高原湖。来到丽江这样的地方,情不自禁的我们释放了自己,短暂的融入那种自在的生活,忘却城市的匆忙和喧哗,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抚慰。
丽江再美,也只是我们短暂的客居之地,我们终究将告别。但是,丽江之美,从此铭记在心,会悄然在一个月明星稀之日,随着从窗户玻璃照进的月光出现在我的梦中。丽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二、散文随笔:何园游记
散文随笔:何园游记
心中有诗,何必远方。盛夏时节,来到扬州市内位于徐凝门街66号的何园游园。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园主人取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始建于清代中期。走进东门,一道月洞门上方绿叶掩映中“寄啸山庄”四字门额引人注目,顿感文化韵味和自然风味交相辉映的别有意味。走过玉带小桥,迎面是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砖雕的牡丹厅。厅前种有园花牡丹和芍药,可以想象春天的华贵。牡丹厅北是更精致华丽的船厅。因为厅的造型像一艘船,厅周围的地上用鹅卵石、瓦片铺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厅正前方一条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厅檐下低低的台阶好比船上的甲板,厅两旁廊柱上悬挂着'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楹联。扬州无山,但园林中不可无山。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东园最壮丽的景观是一座长达60多米的贴壁假山。它就像嵌在墙上一样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援,状若游龙腾蛟,变成了一座拥抱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贴壁假山的山腰里,藏着一条高低盘旋、曲折迂回的石阶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读书楼。贴壁假山除了增强风火墙的功能,也增添了我们视觉的美感。无水有水意,假山有山情,这里暗含着园主人对子孙后代“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寄语吧!
园主49岁辞官退隐扬州,购买片石山房扩建园林园居。因曾在清政府驻法国公使馆任职过,建筑装饰上不仅集中体现了扬州园林的精髓,而且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被古建筑专家誉为“晚清第一园”。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同时被评为首批全国重点园林。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园主父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的传奇。几代人不懈努力和奋斗,书香门第四代为官,在金融、法律、科教卫各界,每个年代都展现了家族实力。“兴家兴邦,教育为先”,这是开明先进家规的深刻展现。何园的特色,体现在四个第一:天下第一廊:复道回廊长达千余米,连接起西园、东园和园居。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有“楼建于山”之意。复道,则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专家称此串楼廊道的构建手法为“江南园林的孤例”。有学者认为何园的设计思想是现代网络设计概念在园林设计上的早期实践。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读书楼一边通向蝴蝶厅。蝴蝶厅因厅角昂翘,像振翅欲飞的蝴蝶,厅内木壁上刻着历代名碑字画。廊东南两面墙上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
从复廊曲折南行,重檐歇山顶建筑便是“赏月楼”,是主人母亲居住的地方。廊两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法国进口的,镌刻“延年益寿”字样,足见主人事母至孝。主人起居处叫玉绣楼,院里栽种着根系盘虬卧龙的广玉兰和树枝甚美的绣球树。玉绣楼中西合璧,主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吊灯、铁艺的床等等。天下第一亭:何园的西园,水池居中,楼厅廊房环池而建。中央便是有“天下第一亭”之称的水心亭了。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通过借助水面和走廊回声增强音响效果,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水中一叶扁舟,衍生几多古诗情!北面蝴蝶厅,为园主人宴客处。西面桂花厅,厅前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天下第一窗:回廊的东南两面都开有漏窗,有折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等,形态各异,实现了不同空间相互借景。从窗中向外看,一扇扇窗如同画框,可观赏何园不同角度的美景,亦可感受深闺女子透过花窗看戏的心情。回廊上的“观园镜”,可通观全园景色,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观印象,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之美。
何园有大花园、小花园之说,如果把何园比作大花园,那么小花园就是片石山房了。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一座孤峰傲然挺立在水池边,光线从假山上的小孔射出,在水面上形成月影,随着视角不同可以清晰地看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一“人造白日月亮”的奇观,映着盈盈池水,盎然成趣。西边廊壁上的一面大玻璃镜,将园中景色尽收怀抱,虚实相生,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镜花水月,亦是园林艺术的佛理景观。片石山房西室建有半壁书屋,中室涌趵泉伴有琴桌,东室古槐树根棋台,抬头可见的竹石图,形成了琴、棋、书、画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特色。何园的南门正厅《熙春堂》是扬州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清楠木厅,是园主人接待嘉宾之处。高大的梁柱构架搭配了四周的大玻璃墙面,据说当年是一寸玻璃一寸金进口的。厅与高墙间种植竹石芭蕉,仿佛是以墙为纸,植物山石为绘的生动鲜活的壁画,自然地将厅外景色借入厅内,给人通透华丽、敞亮明快、庄重而疏朗的感觉。“人在厅中坐,景自四面来”,疫情所致,园中所有室内空间均未开放,不能进厅体会。
何园的花木绿植精湛宜人,山间有百年老桂吉祥白皮松,院内有绣球广玉兰,转角回曲处点缀芭蕉棕榈黄杨腊梅。正值盛夏,凌霄依然怒放枝头,石榴硕果累累,紫薇花迎风摇曳,竹林苍翠挺拔,盆中荷叶如盖。水池边,葛腾倒悬,楼台倒映,锦鲤畅游,蜻蜓俯伏在水草上沉迷水中凌霄花的倒影,爬墙虎油亮如漆,鸟儿驻留在墙头凝视远方。古树名木与亭台楼阁、山岭曲水浑为一体。那些淡泊清高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充分体现了园主为民族气节寄啸山水的志气和品位,带有浓厚写意山水画的艺术特征。除了各式花窗,何园的门有月洞门、月亮门、花瓶门、六角门、八角门和栅栏门等,这些造型各异朴素淡雅的门景与园内影壁山石一样,使园景达到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境界。回忆起入园时贴壁假山处的接风亭和近月亭的诗情画意,到园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遐想,最后镜花水月的禅意,叹服于何园中西合璧的园林设计和绿意蓊郁的清凉夏意,那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文化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更值得从中体味。
三、旅行游记散文随笔***路仲探幽
编者按:不管你是来,还是不来,路仲古镇用它那沧桑淳朴的容颜,默默守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路仲探幽》。
离我老家3公里的地方,有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千年古镇——路仲古镇,古镇上青石板路、石桥、河流、院落、驳岸、民宅等一些历史风貌保留得较为完整。记得小时候去过几次,但当时对历史建筑、古镇保护等也没什么概念。自从我从事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后,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去路仲古镇看看,穿越一段积淀的时光,细细品味这些文化遗产,感受江南古镇的历史厚度和独特魅力。特别去年以来,这个愿望日益强烈。今年春节回老家探亲期间,约上一发小,在路仲古镇度过了一整天,完成了一个深藏多年的心愿。
路仲古镇,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在海宁、桐乡两市交界处。因渟溪河穿镇而过,路仲也称渟溪,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它起源于春秋时期,范蠡、西施从越国去吴国途中曾在此停留。三国时期形成一定规模,东吴大将陆逊在此屯兵。宋朝以后,安徽朱熹后代一族、余杭张氏一族、临安钱镠后代一族、余姚管氏一族陆续迁入此地,形成了路仲“张、钱、朱、管”四大家族。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解放前还是海宁市四大镇之一,后来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逐渐衰落。路仲古镇人杰地灵,历史名人频出,南宋有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有礼部侍郎吴太冲、刑部侍郎陆子孟,清代有湖北学使管式龙、成都知府钱保塘、著名史学编志学者管庭芬、著名学者陆家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动物学家钱燕文、医学家钱崇润、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画家张眉孙、篆刻书画家钱君陶等,这里还是明清以来浙江四大家族之首——海宁陈氏等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一个小镇能出如此多的名人实属不易。
来到镇南的三岔路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四个红色大字“陆逊营里”,表明这里曾经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屯兵的地方。踏入路仲古镇,游客不多,非常幽静,看到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古镇,没有任何修饰,尽管有些陈旧和冷清,但比周边的乌镇、西塘、南浔、盐官等江南古镇多了一份真实和质朴,给人一种宁静、纯朴和厚重之感。一条渟溪河将古镇分成东西两个区域,一座德义桥有将东西两个区域紧紧相连。河东区域三面环水,区域内还有多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河西区域四面环水,中间又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将其分成两块。古镇内河流纵横、街巷交错,有各式各样的石板桥十余座,将整个小镇融为一体,真可谓石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我走在窄窄的街巷和陈旧的古桥上,微风徐徐,顿时感觉心旷神怡,也仿佛闻到了古镇当年的繁盛气息。
青石板路、吊脚式水阁房和石帮岸房子,是路仲古镇的特色,它们记载着古镇的过去和风雨,据说浙江乌镇的部分青石板是从这儿移过去的。街巷上的青石板铺成于清代,上面的刻纹早已被千千万万的鞋底磨平,我喜欢轻轻地踩着青石板,让阳光把我的身躯投影在上面,仿佛童年的美好时光缓缓穿越而来,耳畔传来小伙伴们的阵阵欢笑。临河一侧的房屋,有的延伸至河面,用石桩打入水中,上面架有横梁,在横梁上搁上木板,由此建成了吊脚式水阁房,依水凌空而筑的水阁房别具风格,清澈的河水将水阁房衬托得非常飘逸和优雅,我缓缓地走进水阁房,把窗临风,静静聆听木板下的潺潺流水在轻轻吟唱,心思随之荡漾,恍然身处世外桃源。有的河岸用石头筑成,形成了石帮岸,再在上面建了房屋,称之为石帮岸房子。
尽管古镇上许多珍贵的历史古迹已经破坏或者消失,但留存下来的也有不少,除一些独具江南风情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外,最具代表性的有朱淑真故居、张子相宅、钱君陶祖居、管庭芬藏书楼、黄岭梅宅、冯家厅、德义桥、德风桥等,这些古迹都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朱淑真(宋代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故居坐西朝东,屋内有天井,细砖埋地,东西厢房的上下均有廊,所用木材粗壮,雕饰也很精美,砖墁及挡扇门还在,门上有福禄寿禧等纹样及雕饰,古色古香。张子相宅系明代太师张从故居,是一座明代建筑,廊檐木雕构思独特、栩栩如生,匾痕等清晰可见,它们一直静静地守候着泛白的木头,仿佛述说着当年太师府邸的辉煌和繁华。张子相宅东面是管氏家族的惠长厅,这座三进厅堂因为解放后被用作仓库,因祸得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厅中最后一进门楼上的“澹泊明志”砖雕目前仍然非常清晰,原汁原味,但旧时大家族的痕迹已经消失。钱君陶祖居,位于德义桥的东北面,是一幢占地面积大但非常破旧的老木楼,高高围墙,屋旁古树参天,可惜大门锁着,没有机会进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德义桥,位于镇中心,建造于元代,长约八米,宽约一米半,桥面是由九块长石板铺成,石板上有卷纹饰,两侧护栏望柱为武康石,桥上还有四只石狮子,小小的石狮子瞪大了双眼,一直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这座桥非常简陋和破旧,但至今坚固依旧,它承载着小镇的悠久历史。德风桥,位于西大街的尽头,建造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石桥,也是非常原汁原味,和德义桥一样,也有四只小石狮,比德义桥更为耀眼的是,桥柱的两面各有一副楹联,一面是“西接彩虹云蒸霞蔚、东连德义璧合珠联”,另一面是“何须司马方题柱、但遇留侯便授书”。
路仲古镇,在经历了千年繁华之后,用它那沧桑淳朴的容颜,默默守候,不管你是来,还是不来。我安静而又缓慢地走过街巷,穿过小桥,路过人家,感受着属于路仲的那份幽静,分享着属于路仲的故事,一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再来路仲的情愫油然而生,我要再一次泛舟渟溪河中,乘一只乌篷小船,吟一曲渔舟唱晚,看那流水枕着人家、黛瓦伴着白墙、晚霞吻着夕阳。
作者:周建梁
公众号:南湖文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