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一、20个论语中关于“礼”的文段。(越短越好)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6.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7.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8.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9.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
10.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1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12.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1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1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15.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16.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杨货》)
17.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1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19.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0.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二、礼在论语中有哪些含义
礼在《论语》中的含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是礼仪,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是礼貌,是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
关于智,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上智与下愚者都有比较稳定的个性而很少改变,唯有中智的人最易受环境影响而由善变恶。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信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虚伪等。
三、论语中的礼是什么
论语中讲礼的句子有很多,举两例:
【原文】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恰到好处。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引申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道。
(4)节:调节、限制。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把事情治办周全。
(3)戚:哀痛。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四、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
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话释义: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白话释义: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礼之用,和为贵。
白话释义: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白话释义: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为难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释义: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