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孝顺(孝顺和孝敬的区别)
一、孝顺和孝敬的区别
孝敬和孝顺,是尽孝道的具体表现,相通又各有侧重。
孝敬的意思有两层:
一是尊敬父辈等长辈,“长幼有序”地说话办事;二是把对父辈等长辈的尊敬表示出来,往往偏重物质.。
孝顺是说听父辈等长辈的话,不违“父母之命”。
区别是一个偏重顺从,一个偏重尊敬。
二、孝顺分为三种孝顺分为哪三种
孝顺分为:小孝、中孝、大孝。1、小孝是陪伴。2、中孝是赡养。让父母过得衣食无忧,既要给父母物质上的帮助,又要给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去尊重他们。3、大孝就是超越。所有的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并作为父母的化身,是承载着父母的精神上的延续。所以要加倍的努力,能让自己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
孝顺的三种境界:
1、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一个人身体健康,活着就是幸福,要是病怏怏的活着,其实是痛苦。作为父母,多半是年事已高,健康的身体更加重要,需要儿女关心。
很多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希望留一点钱,给儿女,帮助儿女创业。但越是这样,父母越是扛着病痛过日子,导致病痛加重。
孝顺父母的儿女,会常常带着父母去体检,提前防范病痛。要知道,身上无病,比你给再多的钱都好。
当然,健康的身体,需要起码的生活保障,衣食无忧才会活得踏实。很多年轻人,不仅自己不劳动,还当了啃老族,拿着父母的钱过日子,这样的不孝,令人痛心。
我的表姐夫有四兄弟,两个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都不错,但是他们对父母却很“抠门”,个个都爱比较,觉得自己多拿钱给父母就是“吃亏”。
父母都健在的时候,都没有拿钱给父母用,后来父亲走了,留下母亲一个人在农村过苦日子,才在亲戚的调解下。
每个兄弟每月给两三百块钱,其中有一个兄弟以老婆管得紧为由,还是长期不给母亲生活费。这样的大家庭,就是富得流油,也没有好名声,也会被人看不起。
自己有钱但对父母小气的人,人人嗤之以鼻,表面过得风光,但问心有愧,还是没有福气的人。那些穷一点但保证了父母的日常开支的人,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穷开心”也是福气。
2、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
人这一辈子,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人,没有几个,除了父母,也许你都找不到贴心人了。不管你走多远,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温暖的家,当你很累的时候,和父母聊天,心情总是会慢慢好起来。
其实作为儿女,也要学会牵挂父母,在外混得如何,都没有关系,常常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让父母放心;经常问候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让父母宽心。
自己努力工作,走正道,还有钱寄回家,父母感觉舒心。做到了这几点,就是养好了父母的心,大家都开心。
有钱过好日子,没钱过好心情。父母老了,还是为你担忧,那也是不孝顺。看看那些败家子,不学好,父母心好痛,怎么可以安度晚年。
其实,不学好的人,越不孝顺,越没有福气,等父母不管你了,就只能流落街头,还可能要晚景凄凉。
3、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真正变老,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失去了理想,过得越来越孤单,没有了人生的乐趣,和时代脱节了。
王阳明的父亲退休后,王阳明经常写信建议父亲和同乡的退休官员多联系,可以一起作伴,寻找共同的乐趣,日子要过得充实。
人老了,如果无所事事,就会变得颓废,就是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耷拉着头,灰头土脸的,六十岁的人,都会被认为是九十岁的人。
那些有爱好的人,趁着自己可以走动,去看看风景,到公园散心,参加公益活动,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忙忙碌碌的日子,会让一个老人,也找到人生的意义,真正把日子过成“夕阳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千万不要让父母碌碌无为活下去,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兴趣,多鼓励他们,还可以教会他们一些新知识。比方说,教会他们用微信,用各种唱歌软件等。
“爱人者,人恒爱之”,真正孝顺的人,对父母孝顺,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也一视同仁,用行动去爱护长辈。同时,他也会得到长辈的爱,长辈总会把最好的财富都留给他,为他添加福气。
三、孝敬与孝顺
对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父母的孝是不是意味着百分之百的顺从呢?我们常说孝顺,意味着孝就要顺从,好象不管父母的做法对不对,一概顺从就对了。但有学者认为,孝顺并不是先秦儒家的看法,先秦儒家讲孝,强调敬,不强调顺,孝顺的说法,是后来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孝进行利用的结果。
证据何在?后人常忠孝并举,忠是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所以,孝子必须对父母绝对顺从,从而推导出臣子对君王的绝对忠诚。统治者为了巩固绝对的统治地位,对孝的内涵进行篡改,从而麻痹人的思想,起到了从思想上巩固自身地位的作用。
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绝对的顺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
孔子说,儿子侍奉父母亲,如果发现父母不对,应该反复的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依然敬爱父母,与以前并无不同,辛苦劳作而无怨言。
父母虽然有错,但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你要劝谏,不能象对待别人一样制止他或者告发他,要注意“劳而无怨”,这个劳,有努力从事善言善行以感化父母之意,你应该通过行动来感化父母而不是埋怨父母。
《孝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亲有敢于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可见,对父母的孝,先秦儒家并不强调顺。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说孝的人,认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和马也能服侍人,没有敬,二者有何区别呢?”
这里千万要注意,“犬马皆能有养”绝对不能理解为养马养狗。赡养父母怎么能与养马养狗相提并论?赡养父母是服侍父母,狗能看家,马能拉车,都能为人服务。但狗马服侍人,有敬的情感吗?服侍父母没有内心的敬爱,与狗马服侍人没有两样。孔子强调的是一个敬字。
孟子有何高见呢?
《孟子.告子篇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小弁》这首诗,是一个被父亲贬斥的儿子在外流离失所,所做的对父亲怨恨的一首诗。高子认为这是小人做的诗,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孟子说,有一个人,如果是越国人拿弓箭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他哥哥拉开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哥哥关系亲近。《小弁》的怨恨,出于爱护亲人,出于爱护亲人,就合乎仁德。
公孙丑又问,“《凯风》这道诗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小过错,《小弁》所写的,却是父亲的大过错。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埋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
孟子的这个议论,告诉我们,父母有大的过错,不怨恨,是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父母有小的过错,你怨恨,是心理太脆弱,也是不孝。可见,孟子并不认为绝对服从就是孝,他认为对父母的过错要有适当的埋怨和劝谏,这才符合孝道。
接着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大舜真是孝,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可见,孝的真义是爱和敬。
《易经》里有一个蛊卦,专门讲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小有晦,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咎。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这五爻,说的是儿子纠正父母的过错。初六是说,能够纠正父亲的过错,有这样的儿子,父亲就无咎害遗世了。九二是说纠正母亲的过错,不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在古代,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难免小家子气,所以,应当缓和的婉转的劝告,而不可以过分谴责。九三,纠正父亲的过错,有小的懊恼,但也不会有大的咎害。九四,纵容父亲的过错,做事情就会有困难。六五,纠正父亲的过错,可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事业日发兴隆。
蛊封从初六爻到六五爻,说的是儿子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要把握时机,正确应对,方法得当。
那么,上九爻“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什么意思呢?盅卦发展到最上爻,意味着没办法纠正了,还是离王侯远点,免得自取其祸。比如箕子,发现纣王不可劝谏,宁愿睡猪圈,啃猪屎,装疯卖傻也不能和纣王搞在一块,这也说明对君王没有绝对的忠。
曹丕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大概酒喝多了,出了个脑筋急转弯考大臣,皇帝和父亲要死了,只有一颗救命药,给谁吃呢?大臣们纷纷拍马屁,说给皇上吃,曹丕很满意。一个叫邴原的大臣说,给父亲吃。并且振振有词,父子关系是天生的,没办法选择,而主子是可以选择的。搞得曹丕好不尴尬。
顺便说点题外话,我们都爱国,但要注意祖国和国家的区别。祖国是父母之邦,无可选择。而国家不一样,列宁说了,“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人民爱不爱这样的国家,就看国家对人民好不好了。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古人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并不强调一味顺从,而是要敬,从心里面敬爱父母亲,不能因为父母的过错,疏离父母,也不能纵容父母的错误,而应该在不伤害亲情的前提下,做适当的劝谏。
四、孝顺父母和孝敬父母有什么不一样
孝顺父母和孝敬父母的区别是一个偏重顺从,一个偏重尊敬。孝顺和孝敬都是尽孝道的具体表现,相通又各有侧重。孝敬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尊敬父辈等长辈,“长幼有序"地说话办事;二是把对父辈等长辈的尊敬表示出来,往往偏重物质。而孝顺则是说听父辈等长辈的话,不违“父母之命”。